“这恋爱谈得太累了,我还要继续吗?”A先生在咨询时灰心地说道。
A先生和C女士曾是大学同学。C女士虽算不上校花,但在当时也是不少男生心目中的“女神”。A先生凭着一颗真心和各种穷追猛打最终抱得美人归。
对于第一次恋爱的A先生来说,一切都是新的开始。在跟C女士表白时,他承诺往后一定会对她好,而且只对她一个人好的那一刻,A先生就在心里暗暗做好了一系列“爱妻计划”。
“我每月都会贴补她生活开支。”
“女孩子嘛,本来小东西就很多,她还贪嘴,所以钱总是不够用。跟我在一起了,我不能总让她羡慕别人啊,我就多挣少花,尽可能地多满足她。”
“她生日还有一些重要节日,送礼物,还跟哥们们一起给她策划浪漫惊喜。”
“刚恋爱那会,她经常对我说其他的追求者都被她拒掉了,因为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真心对她。”
似乎一切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。恋爱一年半,两个人都希望爱情能修成正果,于是见了家长。
见过家长后,A先生开始每天若有所思,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也比之前多了,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喜欢一个人独自呆在电脑面前打游戏,很少陪女友shopping休闲了。
没多久,女朋友的抱怨来了。
“游戏就那么好玩吗?你看看我!你是不是觉得我吃定你了?还没结婚呢,你就不在意我了?”
“你是不是追到手了就不珍惜了,我跟你说追我的男生还大把呢?对我好的多着呢!你要是不爱我了,你早说,我都不赖着你!”
“咱俩分手吧,这样谈着太没意思了”。
在多次周旋于女友的抱怨之后,A先生终于哄不动了。
“她变了,越来越欲求不满,我为了我们的未来生活已经够累了,她怎么就不体谅体谅我呢?还是分了吧,我实在是太累了”。A自咨询时还是打不起精神地说道。
A先生内心还是放不下这段感情的,他确实是认真的。但是这段感情的结局怎么会是这样的呢?是他把女友惯坏了吗?
心理学中有个“过度理由效应””。
期初他们两个人是因为相互欣赏喜欢彼此走到了一起,但在后来A先生对这段感情不断进行物质加码,精神加码的过程中,让C女士忘记了最初她选择A先生的原因,觉得只有A先生不断地对自己好才是自己继续爱他的理由。
而A先生在确立了自己“男友”的角色以后,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大肩膀用心呵护自己的爱人,不断地从各个层面付出。
久而久之,“过度理由效应”便出现了。两人不自觉地将情侣关系的定位留于浅表的“施予和获得”这个利益层面的原因,忽视了深层次的感情交流、生活适应和个性融合等等方面。
到现在,索取的一方的欲望越来越膨胀,而付出的一方变得疲惫不堪。谈分手时,一个人会觉得对方自私自利、只为了得到好处而和自己在一起,另一个人却一味地指责对方根本不爱自己。
爱是一份责任,但爱不是伤害自己的理由。如果A先生没有给自己一个“大男人无所不能”的人设,懂得向伴侣分享自己的情感需求,两个人的感情就不会到此停摆。
还记得那句话,我爱你,不是因为你是谁,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是谁。
